“醯”字的读音为【xī】,“醢”字的读音为【hǎi】。
“醯”字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为“酸也”,其实就是醋。“醢”字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为“肉酱也”,所以本义是肉剁成的酱。后来引申为一种刑法——醢刑,是中国古代的酷刑之一,把犯人杀死后,把尸体剁成醢(肉酱)。相传这种刑罚是由商纣王所创,用以对付九侯。孔子的徒弟子路死后尸体就被施行了醢刑。《三国志.王粲传》里就提到:“昔伯牙绝弦于钟期,仲尼覆醢于子路。”当然,醢刑也有直接对活人使用的,那就更加残酷了。
“醯醢”的意思是什么?“醯醢”的本义就是使用了调味料之后烹制的肉酱。教科书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这里的“三味”,其中一味就是“醯醢”,古人有一个说法,“读经味如稻粱,读史味如肴馔,读诸子百家,味如醯醢。”有人考据,这个说法应该是出自宋代李淑《邯郸书目》:“诗书味之太羹,史为折俎,子为醯醢,是为三味。”所以,醯醢的引申义是一道美味。
“或乞醯焉”的意思是有人借醋,这个典故出自《论语.公冶长》《论语》中的“醯”字:
子曰:“孰谓微生高直?或乞醯焉,乞诸其邻而与之。” ——《论语·公冶长》
微生高,是孔子的一个弟子,复姓微生,名高,春秋时鲁国人。当时的人们认为他为人爽直、坦率。孔子不以为然,他说:“谁说微生直爽?有一次,有人向他借醋,当时他家里没有,如果他直爽的话直接告诉别人家中无醋就可以了,可他却到邻居家要来给了这个人。”
传说,微生高又名尾生。《庄子·盗跖》一章记载的盗跖与孔子的对话中提到一个“尾生抱柱”的故事。盗跖说尾生在桥下等一个女子,结果女子没来,河水却暴涨,尾生不肯失信离开,于是淹死。庄子借由书中盗跖之口,评价尾生与被剁碎的狗、漂在水面的死猪、拿着碗讨饭的乞丐一样毫无价值,因为尾生担心失去名声,轻视死亡,不顾念身体与生命。
对于这样荒谬绝伦的典故,只能当个故事听听,我是不太相信的。
“醯”字的相关典籍:食俭盐醯薄,年衰气力微。——宋.陆游《夜归》
生活简朴,食物简单,盐和醋也都很少用,年纪大了,体力逐渐衰退。
树成荫而众鸟息焉,醯酸而蜹聚焉。故言有召祸也,行有招辱也。君子慎其所立乎!——《荀子.劝学》
树木一成荫,群鸟就来这里栖息了;醋因为酸,蚊子就汇集到这里。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,行为有时会招致耻辱,君子要小心自己的立身行事啊!
“醯”的字源演变:
说文小篆
楷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