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路由器模式,在不同時代或不同品牌,常常會有功能一樣但名稱不一樣的情況。為了幫助好不容易理解的我自己,我決定做寫下筆記,以加強印象,也希望可以順勢幫助到其他想要瞭解路由器模式的人。
模式一:基地台模式 / 基地台模式 / 無線存取點 / AP / Access Point
將有線網路轉為無線網路。飯店常見的網路拓展模式。路由器不負責管理網路,不具備 NAT、DHCP、防火牆等功能,相當於一台無線 Switch,功能非常單純。
模式二:路由模式 / 無線路由模式 / Router
將有線網路轉為有線網路 + 無線網路。家庭最常見的模式。需要依 WAN 的連線類型選擇浮動IP / 固定IP 或 PPPoE。路由器具備 NAT、DHCP、防火牆等功能。
模式三:Repeater / 中繼模式 / 延伸器 / 範圍擴展器
將無線網路轉為無線網路。將接收到的 WIFI 轉發出去,以藉此延伸源頭 WIFI 的覆蓋範圍。不具 DHCP,發出去的 WIFI SSID(名稱)通常與源頭 WIFI 完全相同,但也有些設備允許設定不同的 WIFI 名稱。適合家庭單純想要放大 WIFI 訊號使用。此模式缺點是就算 WIFI 覆蓋範圍變大,但設備離源頭路由器越遠,或轉發越多次,網路速度就會越慢。
模式四:橋接模式 / Bridge
將無線網路轉為無線網路。將接收到的 WIFI 以新的 WIFI 發出去,以藉此延伸 WIFI 的覆蓋範圍。具 DHCP,發出去的 WIFI 與源頭 WIFI 不相同。適合想要放大 WIFI,同時透過不同的 WIFI 名稱和密碼提供給上網者的家庭或店家。
模式五:Client 模式 / Client AP / 用戶端模式 / 多媒體橋接器 / Media Bridge / 無線網卡
將無線網路轉為有線網路。不具 DHCP,由源頭路由器分配 IP,連線到此路由器的設備,也都會被源頭路由器看到。
模式六:WISP
將無線網路轉為有線網路 + 無線網路。接收源頭 WIFI,自己再以有線與無線的方式將網路傳給設備。路由器自身具有 DHCP,所以分配的 IP 與源頭的路由器不同網段,發出去的 WIFI 名稱與密碼也與原頭的 WIFI 不同。有防火牆功能管理終端上網情況,存在 NAT 地址轉換協議避免來自網路外部的攻擊,隱藏並保護網路內部的設備。
中繼模式與橋接模式差別
兩者都是放大 WIFI 覆蓋範圍,唯中繼模式是延伸原本的 WIFI(不改變 IP),橋接模式是建立一個新的 WIFI(有獨立 DHCP 來分配 IP)。
Client 和 WISP 差別
兩者都可以將 WIFI 轉為有線,但 WISP 可以多轉無線出來,且是一個新的網路,所以連線到 WISP 路由器的設備不會被源頭路由器看到。
多媒體橋接器 (Media Bridge)
ASUS 路由器才會用到的名稱,其實就是 Client 模式。
參考文章
如何選擇我TP-Link迷你路由器的運作模式呢?
無線路由器的AP、Client、WDS、WISP使用功能圖解(清晰明瞭)
詳細解釋路由器三種無線連線方式,WISP、Client+AP、WDS的區別
多種無線運作模式
路由器的無線中繼和無線橋接有什麼聯繫和區別?